导语:蒙古族被誉为“世界最美的民族”之一,在美国CNN评选的“世界最美的民族”排行榜当中,蒙古族名列第四。蒙古族是因为生存能力、适应能力及遗传基因等方面脱颖而出。蒙古族数千年来一直生活在草原上,在郁郁葱葱的草原上放牧牲畜。本期的
蒙古风俗,小编就来和大家谈谈蒙古族的“游牧”生活,感受最美民族的游牧文化。
1、蒙古族的游牧文化——人与自然的和谐
勤劳智慧的蒙古民族,在辽阔的蒙古高原上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在长期的游牧生产中,游牧蒙古人领悟到大自然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万物赖以生存的摇篮,人与自然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关系,并且使“游牧”从形而下的生存需求上升到了形而上的精神文化。
生态智慧贯穿、凝炼于蒙古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艺术、伦理道德、美学与哲学、法规与律令等诸多方面。蒙古族游牧文化始终执着地表达着一个古老而新鲜的主题———人与自然的和谐。
2、蒙古族游牧文化的形成
就游牧文化而言,它与农耕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农耕文化提倡改造自然,本质上是人通过和自然的斗争而生存、生活。游牧文化则崇拜、依赖、适应大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因为完美的自然环境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基本资源,游牧业有和自然相适应的固有机制,游牧民族有和自然相适应的固有观念。游牧文化是在游牧生产的基础上形成的,包括游牧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文学、艺术、宗教、哲学、风俗、习惯等具体要素。
勤劳智慧的蒙古民族是游牧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游牧文化的典型代表。蒙古高原东起大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脉,北界萨彦岭、肯特山、雅布洛诺夫山脉,南到阴山山脉。大部为古老台地,仅西北部多山地,东南部为广阔的戈壁,中部和东部为大片丘陵。气候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半干旱、干旱类型,降水稀少、冬季漫长寒冷,且常有暴风雪,夏季短暂干热,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都很大,多风沙、富日照。植被类型是多年生、旱生低温草本植物占优势。
蒙古高原的地理环境适合狩猎和游牧,孕育了匈奴、东胡、乌桓、鲜卑、突厥、契丹、蒙古等游牧民族,是游牧文化的摇篮。
13世纪,蒙古民族登上世界历史舞台,结束了蒙古高原数千年民族、部族纷争的历史,同时也继承、汇聚、整合和发展了历代草原民族的文化,并积极吸收儒家文化、佛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基督教等文化,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蒙古族游牧文化。
3、汉族学者对蒙古族游牧文化的看法
(1)汉族学者刘书润说:蒙古人不愿种地,不愿盖房子。这种游牧是非常顽固的。
蒙古人有一句谚语。孩子问妈妈,为什么我们总是搬来搬去,辛辛苦苦的,妈妈说:“我们要是固定在一地,大地母亲就会疼痛,我们不停搬迁就像血液在流动,大地母亲就感到舒服。”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有趣的是牲畜好象知道资源消耗与再生的临界点,牛羊不过这个线值,一到高峰期就走了。草与牲畜在合适的线值,牲畜自动离开这片草原。就是这么神奇!我以前在下面的大队,六天搬一次,牧民有的懒,不愿搬。大队用大马车强迫搬家,为什么六天,寄生虫的繁殖是一周,蒙古人是靠游走来躲灾。为什么别人说游牧再也不会回来,我说还会回来,因为这是最省钱,最省力的方式。古代蒙古人也走了很多弯路,他们也定居过。
(2)为什么定居放牧会走向游牧?
汉族学者刘书润说:因为定牧草场就坏了,不够吃,牲畜生病了。真正的游牧发展起来是铜器时代以后,蒙古人在室韦时代是渔猎,后来从森林走出从农耕变成游牧。游牧比定居复杂,适应草原民族就大发展,不游牧就灭亡,这是自然客观选择的过程。
目前我们还是解决不了定居产生的问题,实际游牧最省事,蒙古包一背就走了,一根套马杆就完事。定居以后出现好多好多问题,比如疫病问题,医药费大大增加。过去有病走了,新的地方没有(病菌)。过去游牧,肝炎没有,感冒没有。蒙古过去没有麻疹,老走没有传染源。现在呢,缺素症很普遍,现在大兴旗大群牛群不吃草啃土,吃骨头,为啥?自己补元素。
过去没有这种情况。内地不考虑这个问题因为水多,矿物质可以流动。草原不行,因为蒸发量大,各地都是元素富集区,又都缺少某些元素,打个比方,草原到处是“专卖店”,要把东西买全,得到处走。
小结:蒙古族的游牧文化是其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蒙古族人的生活,对蒙古族顽强勇敢的民族品质的产生具有重要影响,可以说“游牧”是蒙古族人的“符号”,因此蒙古族才被称为“游牧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