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勒勒车又名大辘轳车、罗罗车、牛牛车,"勒勒"原是牧民吆喝牲口的声音。勒勒车因常以牛拉动,故也叫蒙古式牛车。它是蒙古族的传统交通工具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本期的
蒙古族风俗就为你作相关的详细介绍!
1、“勒勒车”的简要介绍
勒勒车,是蒙古民族使用的传统交通运输工具。
通常以草原上常见的桦木制作,双轮轮高4米多。其特点是车轮大车身小,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适于草地、雪地、沼泽和沙漠地带运行,载重数百斤乃至千斤,用牛拉、马拉、骆驼拉都行。
牧民们拉水、拉牛粪、到场搬家、运送燃料及婚丧嫁娶,运输生活日用品、赶那达慕大会等等多离不开它。首尾串联,一人可驾驭三、五辆,甚至十余辆,故有"草原列车"之称。
解放后逐渐改用轴承胶皮铁轮。过去,勒勒车是牧民必备的家当,现已被拖拉机、汽车所代替。
勒勒车为蒙古式牛车,为草原牧人重要的交通工具。由于游牧民族迁徙不定,车子成为其交通必需。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早就有造车用车之习俗。
2、“勒勒车”的行进特点
不管是古代还是近代,庞大的勒勒车队都是由十几辆甚至几十辆车组成的,最前面的叫“忙豁仑”,为了不使车队走散,每头牛的犄角都用绳子相联,最后一辆车拴有大铃铛,钉铛钉铛地响,以便使最前面的车能够听到。
有趣的是,驾驭这只好当队伍的竟然只是一人,有时是几十辆车子行至百里。为了躲避烈日的照晒,牛车的行动多半是在太阳已经傍西或日暮之前开始,行至子夜前,第二天在日出之前始,到午前停止。一般说,行程长的车队行至七天,牲畜要有一天休息。
3、“勒勒车”的结构特点
勒勒车是牧民流动的家,一般车身长4米以上,车上可带篷。带上篷,车厢开若船舱,"行则车为室,止则毡为庐",常常是一家人住在里面。
它的特点是车身小,双轮大。勒勒车车轮高大是因为牧区冬天雪深过膝,夏季草深,沼泽地多,轻便灵活、车轮大的勒勒车,无论是牧草繁茂的草场,积雪深厚的雪野,还是泥泞的沼泽或者崎岖的坡道,都能够顺利通行,因此被牧人誉为"草上飞"。
这种车除了搬运毡房、物资、生活用水外,战时还常用作驮运军队辎重的战车。
勒勒车通常主要以草原上常见的桦木为原料,车轴、车轮、车瓦、辐条、轮心、车辕、车架,都用 桦木做成,也有用 松木、 柳木、 榆木、 柞木、 樟木等。桦木质地坚硬,耐磕碰,车体又轻,着水受潮不易变形,适宜在草原、沙滩上通行。勒勒车整个不用铁件,结构简单,便于制造和修理。
为了结实,车辋外一般扣一个铁瓦,车觳的轴孔里也放个铁箍,车轴上则套一个铁圈。
在两辕顶端系以皮绳,套于牛脖子上搭的牛鞅子(轭)上。这样,勒勒车就可以在交通不发达的沼泽、草地、荒滩上自如地前进。各地的勒勒车体态构造基本相同,但也有一些适合本地特性的改造。
如巴林的勒勒车,辕条短、轱辘大,不易倾倒,驾驭起来精干得手,很适应本地的山岭沟壑地形。
勒勒车体上有用柳木条弯曲成半圆形的车棚。棚周围包以羊毛毡,形成篷帐,用以遮阳光、挡雨、防雪、御寒。
4、“勒勒车”的使用特点
(1)平时是库房
勒勒车是和蒙古包、游牧生活同在的一种交通运输工具,也是“家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蒙古族来说,勒勒车就是家车(有车就有家,有家就有车),蒙古人逐水草而居,频繁搬迁,家车一走家便连根拔了。游牧人坛坛罐罐不多,有些东西平时装在衣箱里,衣箱放在车上,从来都不卸下来,这就是平时的库房。
(2)战时是战车
勒勒车车身小,双轮大,完全用桦木、松木、柳木、榆木制成,便于制造和修理,而且易于在草原上行走,除了搬运毡房、物资、生活用水外,战时还常用作驮运 军队辎重的战车。
5、勒勒车”的分类
勒勒车是一个通称,实际使用时,根据勒勒车不同用途还有许多具体名称,比如:装衣服和装食物的车共同称为箱子车,装佛像、佛灯、 佛龛、 香烛、经卷及贵重物品的车称为佛爷车,专门拉水的车称为水车(车上的大扁圆桶能盛十几担水)。
柴薪车专门放牛粪和引火柴。蒙古人在搬迁时,遇上水草丰美的地方,顺便也捡些柴火,遇不上或者刮风下雨就用车上的柴火。柴薪车上周围四快板子是活的,朝上往下捆成没盖的箱子。
带车棚的勒勒车称为篷车,它可单独使用。篷车装饰的豪华一些,过去贵族用的勒勒车称为轿车。迁徙途中,人们可在篷车里面睡觉。
勒勒车队的最后三辆车是专门用来拉蒙古包的。有的人家东西很多,就有闲物车。
另外,还有空车,上面啥也不放,以备不时之需。
小结: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